在线咨询
寒露节气养生
2024-10-12
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,寒露节气后,昼渐短,夜渐长,日照减少,热气慢慢退去,寒气渐生。寒露是"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",意思是说寒露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,地面的露水更冷,都快要凝结成霜了。二十四节气里白露、寒露、霜降三个节气,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,如果说"白露"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渡,那么"寒露"节气则是天气转寒的象征,正如俗语所说的那样:"寒露寒露,遍地冷露"。寒露的露水已寒光四射。随着气候逐渐转冷,自身的"阳气"也开始逐渐收敛,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和维持体内外环境的平衡。寒露气温比以往的节气会更低,地面的露水更冷。
寒露后,天气转凉、湿气加大,从中医的角度来说,今年此时的养生重点应该在于养脾。今年的雨水很多,天气也很快会进入寒冷的阶段,而对于养生,寒邪是最大的养生挑战了。寒露以后气温不断下降,是伤风感冒、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、便秘、急性胃肠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等肠胃病、痛风、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节气。

1.起居篇
一定要注意保暖,特别对于老年人和耐寒能力较差的人,若不注意极易受到寒邪侵袭,引发多种疾病。因此,老年人要想平安度过后续的秋冬,寒露就必须开始注意保暖,寒露后穿衣服最好厚薄搭配,以保暖为主,"不穿单衣"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。研究认为,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,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强。特别寒露后,关节是最需要防寒的,作为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,膝关节最为怕冷。在秋冬季节,不仅温度低,还时常伴有寒风,会侵袭未受保护的膝关使其受寒。尤其是人过中年,产热能力降低,如果不及时穿上秋裤,导致下肢回流血液温度降低,还会影响腿脚甚至全身的营养生理状态,这时一切以自己的体感为度,每天要注意头面耳鼻包括关节的防早、中、晚按摩揉搓耳廓,每次5~10以发热为度。中医认为,鼻为肺之窍。冷刺激,体弱的老年人极易伤风感冒。遇到寒潮过境的天气,也一定要戴好口罩。早晨和晚上睡前可各按摩一次部。用两手拇指外侧相互双于拇指外侧处有热感沿鼻梁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。
2.饮食篇
寒露后为了御寒,可以逐渐开始进补,但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,可先补食一些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,如鱼、各种动物瘦肉、禽蛋、豆类、奶制品及新鲜蔬菜、水果,以及山药、莲子、意苡仁等,逐渐增强脾胃的功能。经过一段时间调整,就可根据身体需要,进食有关的补品或补药。寒露与重阳节接近,此时菊花盛开,为除秋燥,某些地区有饮"菊花酒"的习俗,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,渐渐移至重阳节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、酒曲酿制而成,古称"长寿酒",其味清凉甜美,有养肝、明目、健脑、延缓衰老等功效。
3.运动篇
运动要注意防寒,可以选择慢跑、登山、散步等形式,但运动时间不宜太早,这是因为晨起气温太低,身体素质弱者容易感受寒邪,也要注意穿合适的运动服装来保暖。若遇到阴雨天气时,可选择在室内运动,不可冒雨涉水,以免感受寒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