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案说险 | 警惕网络骗局 守护青少年安全成长
发布日期:2025-08-11
【案件介绍】
小明(化名)是一名13岁的学生,热衷于收集“小马宝莉”卡片。某天,他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一段视频,声称可以赠送稀有卡片。出于好奇,小明加入了所谓的“免费赠卡群”。随后,群内要求他提供身份信息以便邮寄卡片。不久后,有人添加了小明的QQ号,并告知其因“未成年操作违规导致公司账户被冻结”,若不解决将面临法律责任。对方还威胁称会通知学校和家长,这让小明感到恐慌,只能按照指示转账以解除所谓的“账户冻结”。最终,小明在骗子的诱导下多次转账,损失了数千元。
【风险提示】
青少年由于心理尚未成熟、好奇心强且对法律知识了解有限,容易受到网络诈骗分子的利用。诈骗分子通常利用“免费福利”“明星互动”“法律责任”等手段制造紧迫感,诱导未成年人泄露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操作。此外,部分青少年对屏幕共享功能的风险认识不足,可能导致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被窃取。
【相关建议】
针对青少年金融网络诈骗问题,青少年自身应增强风险意识,保护自身安全,遇到涉及金钱或个人信息的要求时,务必与家长沟通确认,切勿轻信陌生人的承诺 。作为家长也需要加强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,妥善保管支付工具和密码,并关闭免密支付功能,防止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受经济损失。最后,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防范工作,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,如短视频、讲座和互动游戏,向青少年传授防骗技巧,加大对青少年用户的特别保护力度,通过多方协作,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成长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