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治未病”起源于我国的《黄帝内经》。《黄帝内经》诸多篇章都不断地强调“治未病”理念,多次论及“治未病”实践原则。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中指出,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!”《灵枢·逆顺》也明确提出,“上工刺其未生者也,……故曰: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”。此后,“治未病”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,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其思想价值在于将“治未病”,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,倡导人们珍惜生命,注重养生,防患于未然。
“治未病”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的思想。“治”的含义,是管理、治理的意思。“治未病”,就是采取相应措施,维护健康,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。严格来说,“治未病”涵盖未病先防、既病防变、已病早治、瘥后防复四个层面,强调人们应该注重保养身体,培养正气,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,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,生病之后防止进一步发展,以及疾病痊愈以后防止复发的目的。事实上,中国传统医学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一直都在应用“治未病”的思维方式,正因为此,“治未病”成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。
进入21世纪后,随着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的转变,医学将从“疾病医学”向“健康医学”发展,从重治疗向重预防保健发展,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调节发展。这种发展趋势不断地表明,“治未病”理论的实践对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、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独特的优势,对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医疗和保健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。因此,对作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核心的“治未病”思想加以继承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2007年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,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,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“治未病”工作的要求,此后又就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作出重要指示。昆仑健康保险认真落实吴仪同志的指示,创建中医特色健康保障-服务模式(KY3H模式),积极参与发起和实施“治未病”健康工程,立足于高起点,从产品、服务等方面,积极探索实践“治未病”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。